2018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2018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2018年3月29日 – 3月31日

展覽現場

展出作品

Installation view of Art Basel Hong Kong 2018
Installation view of Art Basel Hong Kong 2018
Installation view of Art Basel Hong Kong 2018
Installation view of Art Basel Hong Kong 2018

2018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畫廊薈萃・展位 1D18

參展藝術家:海蒂芙歐特、張照堂、陳瀅如、彭弘智

心理學家將慾望界定為一種個體天性,而傳統規制則避之唯恐不及。若慾望真如知識份子所言,是賴以生存的「必要之惡」,我們又該如何分辨當下感受的真實本質?它僅僅是由道德規範所衍生出來的合理偏差,亦或是引領毀滅的危險力量?如果慾望和行惡之間存在某種曖昧難解的不安關聯性,而反動、社會、文化與性的是非邊界該如何掌握?

Chi-Wen Gallery 將在這次的 Art Basel Hong Kong 2018 呈現藝術家以各自方式所詮釋的「慾望與反動」(Desire and Transgression)。 

比利時裔藝術家海蒂芙歐特將中文雜誌內頁的裸露圖片轉化成裝飾性花束,遊走在色情與傳統美感之間,無論慾望的氛圍下隱藏著是對金錢的渴望或是單純的愛。芙歐特擅長以詼諧幽默的方式,利用對日常物件的材質特性與其隱含意義的雙重詮釋,將觀者引導至社會、性別、全球化影響等重要議題上。

張照堂曾作為電影攝影師為已逝導演邱剛健拍攝實驗性的異色作品「唐朝綺麗男」(1985)。片中對情慾、暴力、信仰的描寫,透過影片古典與超現實交錯的視覺美學,建立獨樹一幟的前衛風格。對於動態攝影(電影)與靜態攝影之間的差異,張照堂認為電影著重故事線,呈現的是連續性的強度 ; 攝影則是一瞬間,在表達上更為自由、單純、獨立,因此要捕捉特別的瞬間更為困難,尤其是一個富有意義或充滿想像的瞬間。

陳瀅如裝置作品《致幻記》(2015) 探討意識轉換,研究「藥物」如何深化這段過程。涵蓋哲學、宗教、藥物科學、藝術、異教儀式,陳瀅如的作品大膽地臆測宇宙意識的存在,而人類終將回歸於此。

彭弘智作品《開光後的耶穌像》(2006-2018) 將道長進行儀式後的耶穌半身像依循傳統置放於目光略高的位置,結合東方與西方的信仰,穿梭在兩種不同的系統之間,為的是說明一個事實:不同的儀式,不同的祭祀過程,不同的肖像,基本上均建立在相似、即便不盡相同的慾望上。此次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上,藝術家將原作添加近年的創作元素,試圖再一次挑戰宗教議題。

2018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策展角落・余政達《Yu Cheng-Ta Store(2017-2018)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策展角落」單元,錄像藝術家余政達將近期在馬尼拉完成的四頻道仿紀錄片 Tell Me What You Want 其中一部「The Shop」的場景再現,以真實比例重製曾作為禮物交換予當地「Marketing」— Junio 的便利商店(Sari-Sari store),並結合錄像展示,嘗試在不同的背景之下,延續這段實驗性質的曖昧交錯關係。

「Tell Me What You Want」這個作品標題來自馬尼拉馬拉提的街道招呼語,它指向街道上的交易結構,一種近似於以物易物的交涉形式。藝術家的交換關係始於 David 以一個外來者的身份,與街道上活動的「Marketing boy」們從陌生的交遇發展出交友關係,在旅人、友人及影片製作人的多重身份間穿梭,勾勒出跨文化交會底下的多重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