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Wen Gallery at Art Collaboration Kyoto (ACK) 2023
劉肇興、余政達
2023 年 10 月 28 日 – 30 日
展覽現場
展出作品



Chi-Wen Gallery at Art Collaboration Kyoto (ACK) 2023
日期|2023 年 10 月 28 日 – 30 日
預展|2023 年 10 月 27 日(僅限邀請參觀)
時間|
10 月 28 日 (週六) 12:00-19:00
10 月 29 日 (週日) 11:00-19:00
10 月 30 日 (週一) 11:00-17:00
地點|國立京都國際會館
Takaragaike, Sakyo-ku, Kyoto 606-0001 Japan
附近車站| Kokusaikaikan Station on the Karasuma Subway Line (步行約 5 分鐘)
Google 地圖
Gallery Collaborations – C22
Host – Standing Pine (Nagoya)
Guest – Chi-Wen Gallery (Taipei)
Chi-Wen Gallery 今年首度受邀參加第三屆京都藝術博覽會「Art Collaboration Kyoto」(ACK 2023) 。
本屆博覽會將於10月28日至30日在京都國際會館(Kyot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re)舉行,並於10月27日正式預展開幕,今年博覽會邀請來自16個國家,24個城市,共計64家畫廊參與盛會。
京都藝術博覽會「Art Collaboration Kyoto」(ACK)於2021年首次舉辦。後疫情的國際藝術市場正在復甦,ACK 藝博會將展覽方向著重在日本和全球各地畫廊之間的合作,並在日本藝術文化機構和私人畫廊的領銜之下,以 「Art Collaboration」 的展會模式與策略來彌補日本與全球藝術市場的相對孤立。ACK 藝博會所提出的獨特「合作」行銷策略正是後疫情國際藝術博覽會所渴望的一項創新模式,也是未來博覽會的一種趨勢。
Chi-Wen Gallery 本屆參展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以國際受邀畫廊身份親自參與,並熟悉新型博覽會的執行方式與策劃,以作為畫廊未來在參展策展方向與國際行銷策略上的一個重要參考。
第三屆京都藝術博覽會「Art Collaboration Kyoto」(ACK 2023) 在歷史人文與現代化並存的京都府舉行,將同時展呈日本在地畫廊與國際畫廊的藝術家作品。ACK 藝博會的獨特性在於每個展位都是由日本畫廊邀請一間國際畫廊共同策劃,除了強調藝博會跨國合作的本質,藝博會的展位設計更是以展會空間中的隨機排列方式展出,創造給觀者與作品不期而遇的獨特觀展體驗。
Chi-Wen Gallery 與 STANDING PINE 畫廊為本屆京都藝術博覽會「Art Collaboration Kyoto」(ACK 2023) 共同策劃展示來自三個國家四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其中有旅美台灣新媒體藝術先驅劉肇興、台灣行為暨錄像藝術家余政達、旅美日本藝術家 Noritoshi Hirakawa 和馬達加斯加藝術家 Joël Andrianomearisoa。兩家參展畫廊將攜手四位合作藝術家開創一個異空間,使參展作品超越個別媒材與概念進行對話,彼此共映。
劉肇興 (台灣/1968)目前在美國生活和工作。是一位擁有攝影、數位媒體、電影和新聞背景的藝術家。劉使用高端數位媒材和電子成像來創作並描繪精神和超現實空間的裝置。
余政達(台灣/1983)目前在台灣台北生活和工作。主要與非專業演員合作進行舞台表演。余創作了一系列作品來處理不同語言和文化碰撞時產生的間隙和幽默誤解。
Noritoshi Hirakawa(日本/1960)自 1993 年以來居住在紐約。他的創作旨在擴展人類感知的能力,以進一步發展這種文化,突破感知的界限,改變未來的美學。
Joël Andrianomearisoa(馬達加斯加/1977)目前在塔那那利佛和巴黎之間生活和工作。他的作品通常由紡織品、紙張、有時是木材或意想不到的物體製成,引發一種非明確和抽象的情感和故事,人們感知但無法用語言描述。
關於ACK 2023
京都藝術博覽會成立於 2021年,呈現根植於合作精神及鏈接京都城市豐富的文化歷史的藝術博覽會新模式。「Gallery Collaboratiobs」項目由日本當地畫廊與國際畫廊在一個共享的展位上共同策劃展覽,「Kyoto Meetings」則以與京都有獨特連結的藝術家展出作品為其主要特色,博覽會並致力於推動發展京都城市及其周邊地區的藝術生態系統。京都藝術博覽會同時舉辦其他項目,其中包括博覽會公共項目,該項目邀請對亞太區域歷史及性別有特別研究的專家格雷格·德沃夏克(Greg Dvorak)擔任客座策展人。
ACK 2023 | 參展作品介紹
劉肇興 Jawshing Arthur Liou |人麻二 Human Cannabis II: ASA | 2020
Single-channel 4K Video, colour, stereo sound,15 minutes 33 seconds
©Jawshing Arthur Liou.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Chi-Wen Gallery.
Film Screening & Artist Talk | Kyoto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 2pm, Fri. October 27, 2023
2012年藝術家劉肇興與美國印地安那大學的腦神經研究教授科學家亞歷克斯·史特雷克(Alex Straiker)進行了跨領域創作計畫,進而帶入《人麻》題材,他發現人類的大腦在出生時即開始製造類似 THC 四氫大麻酚的化學物質(大麻中精神活化成分),正式名稱為內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s),與大麻一樣,對相同的受體結合,這些受體參與認知作用,包括人類學習、控制情緒與遺忘的能力,而遺忘是一種減輕創傷記憶的關鍵機制。「記憶」成為這件作品的驅動概念,之後在2013年完成了錄像裝置《人麻一》,以縮時攝影拍攝神經元序列,然後帶入對史前時空接觸大麻的想像。《人麻一》的研究讓藝術家發現在日本大麻扭曲的現狀,當藝術家開始在日本展開兩年《人麻二:ASA》的拍攝計劃,當時發生某位高知名度的女演員與栽種大麻的農民因為持有大麻而遭到拘捕的醜聞,加劇了對大麻工業的偏執,這件作品的製作除了獲得從業團體的熱情支持,同時也遭受很多懷疑。拍攝的時期正值新天皇德仁的即位之禮(Daijōsai),作為儀典的一部份大麻被當作主要的祭品,為大麻在文化上的重要性提出關鍵的提醒。《人麻二:ASA》這部短篇作品描述了大麻在儀典中如何應用,包括火祭、編織、農種與宗教舞蹈。「ASA」為大麻的日文發音,藝術家表示這件作品記錄植物的歷史與長久以來大麻和靈性的連結。
劉肇興 Jawshing Arthur Liou | 地獄系列: 阿蘇 Jigoku Series – Aso | 2020
Single-channel 4K video, colour, sound, 5 minutes 39 seconds
©Jawshing Arthur Liou.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Chi-Wen Gallery.
《地獄》系列取景於日本九州的重要地熱區域,尤其是擁有兩千九百個溫泉的小城——別府。其中有八個溫泉因景色神秘奇特,被冠名為地獄。本系列包括了海地獄,白池地獄,血池地獄,鬼石坊主地獄,以及處於別府西南一百公里外,日本最大的活火山—阿蘇。由於日本受神道教及泛靈論的影響,這些景點不但被認為是神靈在自然的顯現,也成為歷史上重要的宗教勝地。本系列意圖呈現孕育於山水景觀中深厚的精神蘊含,進而想像無常及恆長在久遠地質年代的意義。
余政達 Yu Cheng-Ta | 形容詞舞蹈 adj. Dance | 2010
Single-channel video, colour, sound, 5 minutes 11 seconds
© Yu Cheng-Ta.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Chi-Wen Gallery.
「形容詞舞蹈」將抽象的的形容文字,透過連續的肢體動作,轉譯成動態的符碼/舞碼,提供觀者解讀、學習模仿。配合節奏律動、穿插的字幕解說,我們同時閱讀到,人們對於某個抽象情緒所曾經產生的、普遍感受的交集,並另外觀賞或窺視到示範/表演者夾雜透露在舞蹈之中的私密反應。余政達選擇一種仿效教學影片的呈現方式,類似可被大眾消費購買的影像商品,或像可在自家按轉遙控器選看的教學頻道,作品內容即成為消費者期望社會化的進修媒介,變身語言補教的量販成品。
ACK 2023 | 參展藝術家介紹
劉肇興 ,1968 年生於臺灣中壢,現定居、工作和創作於美國印地安那州。
劉肇興以攝影、數位媒材、電影和新聞媒體作為主要創作工具,近期的作品包含西藏轉山、走訪遭海嘯襲擊的日本海岸、與腦部科學家合作研究內生性大麻與記憶的關聯。劉肇興的作品以鏡頭為基礎媒材,加上數位成像技術,創作出描繪精神與超現實空間的錄像裝置,許多錄像作品沒清晰的旁白,然而本質發人深思,將時間減慢至足以反芻的速度,同時空間在微觀與無限放大之間震盪。劉肇興的作品取材從地貌、油畫到人體,許多作品基於世事無常、人類悲劇與尋找精神庇護所的概念。
劉肇興 1990 年於臺灣國立政治大學獲得新聞學士學位,畢業後擔任攝影記者,25 歲時移居美國攻讀美術,1998 年畢業於佛羅里達大學藝術研究所,獲得攝影與數位媒材碩士,1997 年獲選為紐約美國攝影學會全國研究生研討會成員。在佛羅里達期間,劉肇興師從超現實主義攝影大師傑瑞尤斯曼(Jerry Uelsmann)和艾芳史翠曼(Evon Streetman),這段時間劉肇興的作品更深入個人經驗,並帶入思想概念,藝術實踐進一步拓展,開始結合錄像創作。1999 年劉肇興應邀在位於布魯明頓的印第安那大學任教,目前為該校藝術學院數位副院長,並曾獲頒該校 Herman B. Wells傑出教授獎。
近期重要展出包括:臺灣國立臺灣美術館「世界不隨人類生滅」 (2021);美國布魯明頓埃斯肯納茲美術館「House of the Singing Winds」(2020);中國北京紅磚美術館「儀禮·兆與易」(2018-19);美國班頓維爾水晶橋美國藝術博物館策劃之巡迴展「State of the Art : Discovering American Art Now」(2016);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第12屆沙迦雙年展 (2015);美國班頓維爾水晶橋美國藝術博物館「時代尖端-美國當代藝術新發現」(2014) ;臺灣臺北市立美術館個展「藏地轉行」(2014);日本第六屆東京惠比壽國際影像藝術祭(2014);韓國媒體城市首爾雙年展(2014);美國紐澳良電影節(2012);加拿大溫哥華SIGGRAPH 國際年會展(2011);臺灣臺北鳳甲美術館個展「血誌異浪」(2011);臺灣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美術雙年展「臺灣報到」(2010)等。
余政達,1983 年生於臺灣臺南,現居住、工作和創作於臺北。
余政達一直對於語言在文化差異中所產生的不精準及落差感興趣,而這種由於語言斷裂的情況所帶出的身份、權利、再造與轉譯,透過其作品一貫預演式的身體表演和語言複誦,展示現實生活中進行一種看似編排好的情境。
近期重要展出包括:日本東京森美術館二十週年大展 「WORLD CLASSROOM:當代藝術的語言、數學、科學和社會」(2023) ;臺灣臺北市立美術館「藍天之下: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2020);中國上海明當代美術館「神秘參與」(2020);美國紐約 Performa雙年展「FAMEME」(2019);法國巴黎法國國家舞蹈中心工作坊「Watermelon Sisters Go Camping in Paris」(2019);法國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與丹麥哥本哈根夏洛特堡宮「Tell Me What You Want」(2018);臺灣鳳甲美術館個展「Tell Me What You Want」(2017);韓國光州市立美術館「Life in Between — Delight and Discomfort」(2016);法國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Polyphonies」(2016);德國第六十五屆柏林國際影展「Forum Expanded」單元展出 《Practicing LIVE》(2015);第二屆中國中央美院雙年展(2014);國立臺灣美術館台灣美術雙年展「臺灣報到」(2014);美國紐約亞洲當代藝術週論壇(2014);第十屆上海雙年展「社會工廠」(2014);美國紐約ART+網路雙年展(2013);國立臺灣美術館亞洲雙年展 (2013);美國紐約皇后美術館年度計畫 (2013);第五屆澳洲墨爾本媒體藝術雙年展(2012);法國圖魯斯亞洲製造藝術節(2012);第五十三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2009);奧地利林茲復刻雙年展(2009);第六屆臺北雙年展 (2008) 等。余政達於2012年獲東京藝術博覽會培根獎、2008年獲臺北美術獎首獎。
相關報導